合江新闻2021-02-20 10:05:30
小时候,
在合江农村,
还没有那么多琳琅满目的零食,
更多的不是山上的野味,
就是家里的自制美食,
如今像石磨豆花这样的自制美食已经开始变得珍贵难见。
石磨豆花,
农村里长大的娃儿以前经常吃,
从小看到大都自学成才了。
不过说起它的制作程序,
没有经历过的人是绝对不懂的,
石磨豆花的制作程序,
连个小细节都马虎不得,
想吃碗高质量的豆花,选材很重要,
首先采选颗粒饱满色泽亮丽的黄豆,
用水浸泡,一般两到三个小时为最佳。
然后就要推磨了,
这种老式石磨,
以前农村的,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,
推磨很辛苦,通常需要两人一起或者轮流,
旁边还要站个添磨的,
话说添磨也是一种技术活啊,
不仅要快还要准,不然很容易就被磨杆子打手,
一两小时后,等所有豆子都磨成白色酱汁了,
第一道工序才算杀割。
为避免被骂“有前脚没后手”,
用完石磨后要记得清洗干净。
然后竖起来晾干之后,
再把它装回原来的样子。
接下来就该点灶烧锅了,
烧豆浆有个小诀窍,
等豆浆开始冒泡,就开始用微火,
并用扇子扇火,直到豆浆被完全烧开。
豆浆烧开了就要沥豆浆了,
沥豆浆听起来很简单,
做起来一点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,
首先工具要准备好,
筲箕一个、碾架一个、
瓜瓢一个、纱布一块(要大块的),
工具准备好后,把碾架放到大锅上面,
然后把筲箕放到碾架中间,
纱布直接铺在筲箕里,把纱布铺平,
与筲箕一样呈三角形以便于更好的装豆浆。
再把煮熟的豆浆一瓢一瓢地舀进去,
用力压,直至豆渣被完全分离出来。
锅里的豆浆舀完后,
你会发现锅底有一层金黄的锅巴,
锅底上的锅巴,可是小时候的美味,
还有上面浮的那层豆浆皮,巴适!
点豆花是所有步骤中最关键的一步,
点嫩一点就是豆腐脑,
点老一点就是豆花,
一般在农村很多地方都是用“酸汤”点豆腐,
或者是石膏,用多少切多少,
放到水头融化一下,倒在锅里匀一下,
再将沥好的豆浆全部冲下去。
微火焖个几分钟,
刚刚的一锅豆浆就变成了一锅豆花,
要是再用筲箕压一下,就更棒了~
快要吃饭的时候,
大人就喊小娃儿出去扯几根葱葱、茴香和严须,
这些是吃豆花儿的标配,
少一样都不完美。
把葱葱、严须和茴香都切得细细的,
然后和成蘸水,
夹上一块豆腐花往蘸水里蘸一下,
吃到嘴里……简直下饭到不行。
豆花除了这样蘸着吃外,
还有很多吃法,
比如在铁锅里烧上油,
然后放入辣椒、大蒜等调料,
再把豆花倒进去煮一下,
等豆花汤烧开,
豆花完全入味的时候就可以吃了,
看起来有点像现在的麻婆豆腐。
磨出来的豆花,
一般大人都会分一部分出来,
然后把它压干做成豆腐。
这种压干的豆腐,
炒起来吃,
味道完胜现在外面卖的那些机器豆腐。
以前农村条件比较艰辛,
推豆花来招待客人算是一道好菜了,
石磨豆花就是无数合江人忘不了的童年味道,
就算现在在各大超市、菜场都能买到豆花、豆腐
却再也吃不出小时候家里人在灶火边磨出来的感觉,
也没有那么原生态了。
就连那些石磨,
也开始消失不见,
甚至变成了一无是处的摆设品……
磨豆花是七八十年代的父母几乎都具备的一门手艺,
那时候很多家庭都不是很富裕,
吃的也没那么丰富,
但是我们得到的都是最健康、最原生态的食物,
虽然简单,却很美味!!
来源:搜狐新闻
编/李顺 李佳璐 审/税晓霞 梁明春
提供新闻线索:邮箱 hjtv-3@163.com
新闻内容投诉电话:18011032625
往期精彩:
游客看尧坝古镇人的生活百态……
合江贫困户不用饲料喂养的跑山鸡,想要不?
泸州市远程医疗平台即将上线,今后看病这些资源可共享了
警示!合江一少年误入歧途竟过上了“江洋大盗”般的生活
首批四价宫颈癌疫苗12月下旬到泸州 合江可接种